引言
澳洲这场持续了数月的山火
生灵涂炭、草木皆灰
然而放到朋友圈内
居然变成了一首祖国的“赞歌”

一篇阅读破千万的文章
赤裸裸地揭露了
新媒体和公众舆论
一个致命的、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爆火的文章

从1月11日开始,一篇火爆朋友圈的公众号文章《没有澳洲这场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国33年前这么牛逼!》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内被疯狂转发。这篇通过对比同样的森林大火,歌颂祖国能力“强大”的文章获得了超过1400万次的阅读量,超过10万的点赞,甚至超过1万人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打赏

上图为原文最后阅读、点赞以及打赏一览
文章的内容都是些什么呢?

从大众最关心的、目前依旧还在紧急救援中的澳洲森林大火开始。

从烧毁的公顷数量、死去的野生动物数量开始,放上引人注目而惊心动魄的数字,配上令人心碎的火灾图片,用悲痛的语言为大家描绘出了一副生灵涂炭的画面。文章到这里依旧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是将各个媒体早就报道过的数据和消息重新整理汇总,给读者一个有关“澳洲大火”更进一步的了解罢了。

然而与其他文章不同的是,这段凸显澳洲人民悲惨、环境破坏严重的文字,居然是为了接下来中国33年前的“大兴安岭”火灾做对比,为了“凸显”中国的在火灾防范和救援方面的“迅速”和“强大”

上图为原文在微信公众平台上
所使用的封面标题以及简介

接下来的段落里,原文作者“声泪俱下”地声讨了澳大利亚政府和消防员的“不作为”,以此来对比1987年中国政府对于大兴安岭火灾的“迅捷反应”,大肆赞扬国家政府的责任与担当。

这篇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拿了一个知乎上的问题做为开头自问道:“中国的消防力量能否扑灭澳洲大火?”,然后自答说“我相信,33年前的中国可以。33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可以”

但是,当前这种状况,难道还仅仅囿于“火灾能否扑灭”的问题吗?
全民的”狂欢”与声讨

这篇文章在微信和微博两个国民社交网络平台上获得的反响是截然不同的。

在微信上,大家大肆庆祝,疯狂地转发打赏。
甚至通过评论一件件火灾的“切身经历”来赞扬中国消防力量的伟大——因为消防员们的勇于牺牲、因为军队的及时救援、因为国务院“雪花片一样”纷纷下发的文件、因为这种能够为集体而牺牲个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而文章全文则是通过赞扬集体主义的伟大,对比衬托西方个人主义的自私与狭隘;通过中国政府在33年前的“作为”,嘲讽澳大利亚政府当今的不作为。

这篇文章甚至得到了数个官方媒体账号(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正大的转发,而文章所属媒体平台已经借着这股东风大肆宣扬自己。

上图为该公众平台管理
在朋友圈庆祝原文火爆的截图
然而在微博上,对于这篇文章的声讨和批评却是一串接着一串。

从当年大兴安岭火灾的根本原因开始,当年早早被定性为“官僚主义所引起的巨大人祸”如今反而被公众号拿来当做吹捧中国国力强大的证据

要知道,当年的那场火灾在中国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现在澳洲大火对于澳洲造成的整体影响。然而在当年大火中逝去的两百多条生命受到火灾影响的五万多名灾民,统统在文章内为了衬托“赞颂祖国”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当年影响巨大、教训惨痛,引起总理震怒的一场灾难,居然在原文作者笔下,变成了一首赞歌

逐渐地,从微博开始的声讨浪潮陆陆续续地开始在微信登陆。一夜之间,一篇接着一篇的声讨文章开始在各个微信公众号平台出现。

然而讽刺的是,原文的普及程度以及阅读量依旧遥遥领先,而几乎所有反驳、声讨原文的文章的传播都远远不如原文。

真正的问题所在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浪潮中,几乎所有批判都是围绕着“是否该将灾难变成赞扬”展开。

有人说“文章作者缺乏基本常识和良知”,有人说“这就是公众号开始吃人血馒头了”,也有人说“没有澳洲这场大火,我都不知道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多么荒唐”。

然而声讨了这么久,反对了这么久,原文还是该盈利的盈利、该传播的传播;而那些反对的声音,依旧也局限在微博偶尔转发过千的热门微博里

这又是为什么?

而终于在这篇文章发酵了三天之后,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所在:“1400万这个数据,是说明那么多人真不懂呢,还是说那么多人真喜欢?如果是真不懂,那么这就是个技术性问题,如何让1400万人去看辩证批驳的文章;如果是真喜欢,那么好像无论怎么讨论也没多大意义,所有的讨论都不出自己的小圈”

而这场持续了超过三天如火如荼的热烈讨论,似乎也没有办法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答案。

上图为提出问题的微博用户”和菜头”
关于此次事件讨论的微博原文

令人惋惜的是,这唯一的一条试图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森林火灾问题的微博,转发评论和点赞的数量甚至都没有上五百

如同上述这位博主所说,这场山火所能为目前人们带来的,明明应该是对于大众的科普和警示。包括森林火灾的警示与防范、对于如何防止或有效抵抗这类火灾的信息、如何迅速采取措施或者逃离疏散。甚至还能包括更高端一些的研究,比如通过林业和消防专业对于此次火灾和周围气候环境对比,从而进行的严肃学术讨论、包括一些可能的有效改进措施。

然而,现在对于这类问题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就是:

最简单直白一目了然的文章,往往都最夺人眼球;
最能引起集体共鸣的文章,往往都最受人欢迎。

就算开展了相关讨论,会有大众关心吗?会有人们喜欢吗?就算输出了类似的文章,人们会去阅读吗?真的有人买账吗?

相比起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资料查找、最后还可能吃力不讨好的科普类文章,是不是反而借机用爱国情怀大捞一笔比较快呢?比起“唤起”大众对于这种严重天灾的警醒和防范,是不是借机输出单一而直白的、建立在仅仅某一方面上的价值观比较快捷呢?

虽然可以预见到,这一篇文章同样也会成为茫茫文海中毫不起眼的一篇,被接踵而至的相关话题淹没。但是小编还是由衷地希望读过这篇文章的读者们能够花费哪怕一分钟的时间,稍微地思考一下,对于当今新媒体文章所输出的内容和价值观念,是否真的值得我们赞赏和追求?是否有更应该被写成文章的内容?

在这个信息繁杂难以梳理,媒体报道初心不稳,擅长通过输出单一价值观而获取共鸣的世界里,身为这些消息第一受众的我们,也应当保持一颗时刻中立、懂得衡量多方信息的理智之心

文本排版|贝爷是我
图片|网络

• end •